在半导体产业中,晶圆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基材,其性能提升与功能拓展离不开镀膜技术的支撑。晶圆镀膜通过在晶圆表面形成特定材质、厚度与结构的薄膜,实现绝缘、导电、保护等关键功能,是芯片从设计走向量产的重要环节。目前行业内主流的晶圆镀膜方式主要分为物理气相沉积(PVD)、化学气相沉积(CVD)和原子层沉积(ALD)三类,每种方式凭借独特的技术原理与优势,在不同芯片制造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物理气相沉积(PVD)是通过物理手段将镀膜材料转化为气相,再在晶圆表面沉积成膜的技术,核心特点是 “物理转化、低温成膜”。其常见工艺包括真空蒸发镀膜、溅射镀膜与离子镀膜。真空蒸发镀膜需将镀膜材料置于高真空环境的蒸发源中,通过加热使其蒸发为原子或分子,这些粒子在真空环境中无阻碍地运动,最终在低温的晶圆表面凝结成膜。这种方式操作简单、成膜纯度高,但膜层均匀性较差,更适用于对膜层均匀度要求较低的金属电极制备场景。溅射镀膜则利用高能离子轰击靶材表面,使靶材原子脱离并沉积到晶圆表面,相比真空蒸发,其膜层与基底结合更牢固、均匀性更好,目前广泛应用于芯片中铝、铜等金属导线的制备。离子镀膜在溅射基础上增加了离子化过程,让沉积粒子带有电荷,在电场作用下更精准地附着于晶圆表面,可形成致密性高的薄膜,常用于需要优异耐磨性与耐腐蚀性的晶圆表面保护涂层制备。
化学气相沉积(CVD)与 PVD 的 “物理转化” 不同,它通过化学反应生成镀膜物质,核心逻辑是 “气相反应、高温成膜”。该技术需将含有镀膜元素的气态前驱体通入反应腔,在高温(通常 300-1200℃)或等离子体辅助下,前驱体在晶圆表面发生分解、化合等化学反应,生成固态薄膜并释放副产物气体。CVD 的优势在于膜层覆盖性好,即使晶圆表面存在复杂沟槽或孔洞,薄膜也能均匀填充,且可通过调整反应参数精准控制膜层成分与厚度。在芯片制造中,CVD 常用于制备二氧化硅绝缘层、多晶硅栅极以及氮化硅钝化层等关键结构,是当前应用范围广泛的晶圆镀膜技术。不过,高温反应环境可能对晶圆造成损伤,因此低温 CVD 技术(如等离子体增强 CVD)也在不断发展,以适应更敏感的晶圆加工需求。
原子层沉积(ALD)是一种 “原子级精准” 的镀膜技术,基于交替进行的自限制表面反应,实现单原子层或单分子层的逐层沉积。其工艺过程分为两步:首先将第一种前驱体通入反应腔,前驱体分子与晶圆表面活性位点发生化学反应并牢固吸附,形成单分子层,未吸附的前驱体被抽离;随后通入第二种前驱体,与表面吸附的第一种前驱体发生反应,生成目标薄膜的单原子层,并释放副产物,再次抽离未反应的前驱体。重复这两个步骤,即可实现薄膜的精准生长。ALD 的优势是膜厚控制精度可达原子级别,且膜层均匀性、致密性佳,即使在高深宽比的微结构表面也能实现覆盖。随着芯片制程不断向 7nm、5nm 甚至更小节点突破,对薄膜厚度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,ALD 在制备高介电常数(High-k)栅介质层、金属电极以及阻挡层等关键结构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。不过,ALD 的沉积速率较慢,生产成本较高,更适用于对薄膜质量要求高的关键步骤,而非大面积的普通镀膜场景。